浙江宣传 | 莫让“同城版块”沦为乱象温床

无敌椰子 美食 2024-11-22 13 0

  近日,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同城版块信息内容问题整治”专项行动,集中治理同城版块易发多发问题,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,净化网络生态环境。

  近年来,同城跑腿、同城交友、同城招聘等各类服务日渐火爆。打开手机,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本地的民生信息、认识附近的新朋友、对餐馆的口味了如指掌。可遗憾的是,便捷与风险总是如影随形,人们在品尝“同城甜头”的同时,网络戾气、网络谣言、网络诈骗等“苦头”也接踵而至。如果不对此加以有效治理,很有可能对网络环境保护、公民合法权益维护、和谐社会建设等产生不良影响。

  同城信息乱象有哪些突出表现?它们何以成为不法分子的“新宠”?如何破解这一网络治理难题?

  漫画 图源:新华社

  一

  一段时间以来,互联网上有关同城信息的乱象频发,令人担忧、饱受诟病。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种突出情形。

  炒作本地热点。一些地方论坛和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和关注,恶意散布不实信息,蹭炒本地热点事件,制造舆论争议、煽动网民情绪,造成恶劣影响。更有甚者,靠“曝光本地负面新闻”进行威胁敲诈,并从中获取利益。比如,多年前,网友编撰的一则题为“上海土著‘严公子’被江西女友家索要天价彩礼”的帖文迅速引爆网络,相关话题冲上热搜,一时间挑唆性别对立、贫富差距、地域歧视等内容充斥网络,激化了社会矛盾。

  编造网络谣言。一些同城版块利用PS技术等手段凭空杜撰、嫁接事实、混淆是非,肆意编造并散布各类谣言信息,引发社会恐慌,误导网络舆论。比如前不久,有网友编造传播“我市家电以旧换新国补资金用完政策暂停”“中央财政9000万补贴资金已经用完”等内容,后经当地有关部门证实为谣言。再比如,某地有网友以小区为背景发布视频,并配以“全家四口跳楼身亡”等耸人听闻的文字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,当地公安部门依法对造谣者予以行政处罚。

  实施网络诈骗。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3.7万起。其中,同城服务类诈骗案件不在少数,案件类型也在不断翻新,涉案金额屡创新高。有的是通过制造“本地知名投资人”“某世界500强高管”“留学归国创业者”等精英人设,以诱骗网民私聊或入群等形式,为线下的诈骗活动筛选潜在受害者;有的是以低价优惠为诱饵,在同城版块频频发布“到店有礼,仅限前50名”等信息,设下“到店消费”陷阱,让受害者损失惨重;有的则是打着“同城招聘”“同城交友”“上门按摩”“旅游搭子”等幌子,开展形式各异的诈骗活动。

  二

  当下,同城版块信息内容乱象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。比如,带有明显的地域性,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有关特定城市的谣言大行其道;线上与线下紧密连接,一些商家利用网络平台圈粉引流,最终目的是实施诈骗活动;覆盖面极其广泛,从本地资讯到餐饮外卖、团购点评,再到婚恋交友、旅游出行等等,涉及人们工作、学习、生活各个方面。不禁要问,不法分子为何盯上了“同城”这块“香饽饽”?

  “流量诱惑”作祟。不少平台的同城版块粉丝群体以同城网友为主,对本地话题的关注度相对较高。高关注度往往意味着高流量,而高流量则可能带来广告收入、粉丝打赏等商业利益。在这些利益的驱动下,一些不法分子打着“同城”的名义,不惜制造噱头、编造虚假信息,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。与此同时,一些平台的同城推送机制也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。

  信任成了“敲门砖”。网络社会,人们对陌生人通常保持警惕,需要经过多次互动才会建立信任关系。但在同城环境下,地域仿佛成为一种天然的信任标签。不法分子利用“本地人”“老乡”“邻居”等身份标签,在社交平台精心打造“本地人”人设,通过分享本地美食、本地活动等,取得网友信任,从而实施诈骗。前几年,一名男子因轻信某同城招工广告,被骗到柬埔寨沦为“血奴”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。

  低成本高收益形成不良“驱动”。显而易见,同城网络违法活动的组织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低,有的仅需一个同城平台账号就能开展活动。这些不法分子往往组成2至3人的小团队,有人负责线上引流,有人负责线下洽谈,配合默契且机动灵活。虽然团队规模小,但获利方式多样,单个团队或个人月获利甚至能达到百万余元。正是这种低门槛、高收益的特点,让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,将黑手伸向了同城百姓的钱包。

  三

  “网络空间天朗气清、生态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。网络空间乌烟瘴气、生态恶化,不符合人民利益。”同城版块是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何维护好这个网络家园?

  打击乱象必得出重拳。网络乱象不止,说到底有违法成本过低的原因,从而形成“破窗效应”。一方面,一些犯罪分子甘愿冒险违法,另一方面,有的平台也可能在评估潜在利益和风险基础上,选择有意放纵。对此,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执法力度,对同城版块中不良信息进行清理的同时,依法对违规平台和账号进行处罚和曝光,提高违法违规成本,让违法者“痛到不敢再犯”。比如,某地网信部门曾经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就“同城交友”类APP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,并处以罚款,形成有力震慑。

  平台连带责任须厘清。虚假不良信息泛滥,与平台审核不严脱不了干系。不可否认,很多受众出于对平台的信任,对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深信不疑,而平台审核机制如果形同虚设,未对相关资讯、招聘、租房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查,甚至明知故犯、有意疏忽,导致受害者遭受诈骗,作为平台方理应承担责任。因此,对于平台来说,平衡好“利”和“义”的关系十分重要,应建立严格的监管审查制度,对于用户投诉、技术巡查、人工监测等发现的“异常”情况及时予以处理,为用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市场环境。

  练就“火眼金睛”识破陷阱。同城诈骗常常通过包装身份、伪装场景、精准诱导等手段,让受害者防不胜防。破解这一“沉疴顽疾”,监管部门和平台自然责无旁贷,但与此同时,公众个人也需擦亮双眼,再怎么审慎也不为过。比如,交易之前,仔细了解对方的营业资质、实名认证信息,查一查平台上的经营记录、历史评价等,做到心中有数。一旦需要点击有关链接、转账汇款等,不妨提高警惕,因为无论给出多少保证,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。在进行网络交易时,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为小惠所动,不被“限时优惠”“抢购特价”等套路所迷惑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

最近发表